90年人民币还能用吗?
90年的100元现在值多少钱?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 我87年开始工作,最早的工资是每月405块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2000多元);90年的时候工资翻倍,变成了810元人民币。因为当时没有信用卡和移动支付,所以每个月领到新工资第一件事就是去附近的建行取钱/存钱(因为建行的储蓄银行和工商银行储蓄银行是全国通存通兑业务最大最有名的行,基本上全国有网点的地方就能办理)。
由于我住的附近就有建设银行,所以我经常会看到有人提着一堆的现金到建行柜台前办理业务:有的是来存钱、有的是来取钱、还有的是来兑换外汇。其中以取钱的人居多,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每次路过都看到不少人带着行李箱或者在银行的窗口前排队,问了一下才知道都是取钱的。当时我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我慢慢才了解到,很多人拿着一些“没用”的钱(因为那时候已经取消粮食票、布票之类的生活用品定量供应,所有人买什么东西都可以直接用钞票了)或者一些不能直接使用的“钱”(比如国库券、银行定期存单等)来建行或者工行兑换成现钞。因为这些“没用”的钱放在手里很快就会贬值,而且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手机,没法知道哪些东西会升值,哪些会贬值,所以只有全部换成现金放在家里才是最佳选择。
当然换的钱也不是白来的,要按当时的汇率折合成外币,具体多少要看你换的是什么钱了。 那么这些取出来的钱往哪儿花呢?其实当时大部分人也没有地方可花,因为买东西只能用现金,而银行又很少给人一次性取款这么多(除非你有身份证并且亲自到银行办理)。于是人们就在市场上寻找可以提供现钞交易的服务——而这时便出现了“黑市”。在黑市上你可以轻易的买到你要的东西(前提是你知道去哪里找),不过付出的代价往往是高昂的。
后来到了9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互联网行业的崛起,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现金不再是最方便的交易工具,各种刷卡消费开始普及起来。因此那些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黑市”也逐渐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