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斋字怎么写?
斋字在清朝末年曾被用作皇帝的尊号。在1908年,光绪皇帝病殁,当时慈禧太后选择2岁的溥仪继位,年号“宣统”,因为溥仪年龄幼小,故由其父载沣为摄政王,代奏朝政。
溥仪于1911年,在中南海乐寿堂登基,正式即位皇帝,但是当时全国已经有十多个省宣布独立,随后清王朝迅速走向末路。
1912年在袁世凯的威逼下,溥仪被迫退位。溥仪退位之后,居住在紫禁城之中,虽然不再是皇帝,但仍享受皇帝般的待遇。
当时袁世凯为了表示自己“尊清”,特别让“内阁”上奏《请尊前清皇帝为“清皇帝”的议案》,随后经“民国参议院”等机构商议,最终正式决定称溥仪为“清皇帝”。
后来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溥仪在“清皇帝”前面又加了一个“大清”。
袁世凯灭亡之后,段祺瑞的北洋军阀控制了中央政权,并且将溥仪逐出了紫禁城。
孙中山的“护法军”出师讨伐段祺瑞。段祺瑞为了表示自己“清白”,并且拉拢溥仪,于是再次上奏“民国参议院”。
“民国参议院”再次讨论后,决定让溥仪改称“清室”皇帝。后来当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之后,即改称“清室”,而不再称皇帝。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随后日本决定扶持溥仪当傀儡皇帝,建立“伪满洲国”。
溥仪被关在“伪满洲国”期间,当时日本为了显示溥仪身份“高贵”,又决定让溥仪的名号更加“符合”皇帝身份,于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溥仪决定在溥仪名号的“伪满洲国皇帝”的前面加上“汉文风格”的“承”字和“日本风”的“宇”字,最终决定称溥仪为“大满洲帝国皇帝承宇”。
这名字真是中西合璧,“日中混血”。后来溥仪觉得“承宇”二字意义解释不通,于是又改为“承统”。
抗日战争失败之后,1945年当溥仪逃往日本的飞机被苏联红军击落后,当时苏军从搜获的溥仪的物品中发现溥仪自称“承统”的说明文,“承”字解释为继承、承袭,“统”字解释为统绪、统绪万世。这个名号在大陆和日本都没有正式使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