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没有逸品?
谢不邀,我尽量讲短一点 先说结论,有逸品,且不止一品 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品级(或者叫等级),一个是品味 关于这两个概念,我觉得应该分开来理解 一、品级即书法水平的高低之分 这个很好解释,比如我们看古代评价书家的文字: 钟繇云:“笔迹者,书之骨也;韵媚者,书之神也” 唐太宗评王羲之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行草书,草而不放,正而不执”,“风仪美秀,天资朗俊”, “神彩气骨,殊伟绝伦,六朝书法,无出右者”; “张芝、王献之、羲之、献之,并善草隶书,惟张字势甚精” 宋徽宗评米芾的墨戏说:“作此书时虽无事,心未尝无所事。”又说:“如僧谈禅,如士谈道,虽谈者无心,而闻者自有所会。” 黄庭坚评张旭说:“知公此为入圣之门,如摩诘之诗,曹刘之札,得之自然,不可传也!” 元代康里巎巎论二王云:“晋人书欲其清丽,而恶荡薄;欲其圆转,而恶僵硬。此三言者,所以为晋人也……盖晋人尚韵而人韵不能离也。 以上所及,除了最后一条是直接赞其艺术风格以外,其他皆是对其成就的高度肯定——从这些评价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个大致的印象就是他们的作品都是上乘之作,可以称之为“逸品”。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只是古代文人对书家水平的评判标准,现代人和他们不同,我们通常更相信科学测评的结果,因此如果要用这种标准去衡量的话,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二、品味即是审美取向和趣味 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我个人来说,我在创作的时候一般会有两种审美倾向,一种倾向于追求传统,另一种则希望与传统拉开一定的距离 以我自己为例,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详细描写过我的一个作品《山翠万重清》是如何一步一步构思出来的,从中不难看出我对这一作品的审美趣味 我将这篇文章的链接放在这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而这样的审美态度在古人那里比比皆是 宋代黄庭坚论张颠狂素时说:“自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奇绝出于众善之外。乃天工鬼斧,非人力所至也。” 王铎说自己“初师钟太傅,后法二王”,又自称自己“六十年来专师右军”。但王铎却又不承认自己学二王,他说自己的草书是“以汉分作二王笔态”,而且他也不认同唐人所谓的二王的书体,认为那些不过是“唐人之摹帖耳”而已。 从上面这两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王铎对二王的看法与常人不同,他的目的不是学“二王”,而是要将“二王”融合在自己的书法体系中去 所以,从本质上来看,所谓的逸品其实就是指某人的书画在传统的基础上突破了常规,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当然,这个“突破”并不是说随意乱写,所谓“突破”应该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创新,这一点很重要 最后补充一句,很多答主都说到,关于逸品的记载其实很少,确实是这样 如果硬要说具体的作品谁是一品,谁又是二品,那还真不好说 但如果说谁达到了何种程度,那么答案就会很清晰了 我是@左叔,喜欢我的话请关注点赞收藏评论吧~